侧边栏壁纸
  • 累计撰写 46 篇文章
  • 累计创建 23 个标签
  • 累计收到 3 条评论

目 录CONTENT

文章目录

《目标》读后感

elthon
2024-04-07 / 0 评论 / 0 点赞 / 9 阅读 / 987 字

故事从一个制造企业面临的交付问题展开

上级主管气冲冲的跑到工厂质问工人为什么47821号订单为什么还没有发货?祸不单行的是被骂的技术员居然辞职不干了,但是上级主管下达死命令,今天晚上必须将产品生产完毕并发出。

工厂负责人(罗哥)只能硬着头皮让工人加班赶工生产这批货物,其实他们的订单已经积压的非常多,交货周期大部分都延后了,只能依靠谁嗓门儿大,谁骂的厉害还催生产进度了。这样的状态显然会导致更多的无序与积压。而且由于这个订单问题,上级主管直接在董事会发难,如果三个月无法做出改观,工厂只能关门大吉了。

工厂负责人遇到了很多年的朋友(钟钠),提起了这样的状况。

钟钠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的目标是什么?答案并不是钟钠直接给出,这也是《目标》这本书的写作风格,通过苏格拉底式的问题,让罗哥自己去找答案。罗哥的答案是“赚钱”,这个是一个常识性的答案,难道不是的吗?组织的目标不就是要赚钱么?

但是,我们怎么去衡量我们实现了目标呢? 钟钠的第二个问题, 罗哥考虑了很多的企业经营指标,钟钠总结成三点:有效产出、库存、运营费用,有效产出是企业通过生产服务能收到的钱,库存是企业里被占用的钱,运营费用是生产服务过程中花出去的钱。

故事围绕着如何去平衡三者指标讲述了很多的改进、变革的经过。

核心的思路是,我们需要找到整个系统中(组织运营)的制约因素是什么,然后我们要去评估制约因素,如何不让他成为瓶颈。可能我们理解的瓶颈是某一个点,但是可能是其他几个点达不到这一点的要求,反而觉得这一点是系统瓶颈。比如罗哥一直觉得工厂里最贵的那台设备是瓶颈,那么需要增加生产效率可以改进这台设备来实现,但是其实深入分析,其实是工人无法与设备产生协同效应, 工人的进度过慢,导致设备一直无法有效产出。

当我们能解决系统中的制约因素后,系统可能会达到短暂的平衡,而后有出现新的制约因素,我们可以看看在现有的框架下如何调整。然后不断的往复这个过程。

这个听着也是很常识性的思路,但是很多时候人们却没有坚持去做。

0

评论区